郑磊教授:基于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技术及治疗方法研究前沿

admin 阅读:33 2024-02-14 00:53:20 评论:0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微小的细胞分泌物,携带着丰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EVs能够通过体液传输生物分子,实现细胞间的远距离沟通,这种独特的通讯方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生物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方法开发领域的热点之一。

  今天,检验君为大家分享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近期关于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技术及治疗方法研究前沿。

  植物衍生的囊泡样纳米颗粒或成为良好的生物治疗工具

  EVs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微纳米级生物颗粒,通过传递各种生物分子进而调节细胞通讯。植物来源的囊泡样纳米颗粒(PDVLNs)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囊泡状纳米结构颗粒,因其在生物医学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而成为跨物种科学研究的热点。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的一篇综述详细的阐述了PDVLNs在不同植物和哺乳动物疾病生物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以及PDVLNs标准化研究建议。该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IF:29.4)。

  

  PDVLNs具有许多与哺乳动物来源EV相似的物理特征,包括形态、颗粒大小、浓度、Zeta电位等。为了进一步阐明PDVLNs维持健康或治疗疾病的具体分子机制,许多研究也集中于PDVLNs所携带的有效功能物质,包括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其他代谢物质等。

  文章指出,植物源性的PDVLNs作为治疗药物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来自大多数可食用植物的PDVLNs已被证明没有可检测到的毒性或免疫原性;二是PDVLNs由于其绿色和可持续的植物来源而保证其环保性;三是植物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四是植物没有人类致病病原体,安全性可能更高。

  近年来,一些研究证明PDVLNs参与植物细胞本身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具有保护植物细胞组织的功能。此外,不同植物来源的PDVLNs已被用作生物治疗药物或药物载体,用于多种人类疾病治疗。

  虽然目前PDVLNs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维持人类健康,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探索PDVLNs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是推进其生物治疗应用的关键;此外,需要确定PDVLNs的生物发生机制,充分了解PDVLNs的特点,并对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生物治疗的有效工具。

  总之,该文综述探讨了PDVLNs的生物发生和命名方法建议,全面总结了PDVLNs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生物安全、稳定性和保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PDVLNs的潜在生物治疗应用前景,并提出对PDVLNs研究领域的建议,以期为植物囊泡研究提供参考,加速该领域研究的健康发展。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7826

  液滴数字免疫PCR的多亚群EVs计数可用于癌症诊断

  EVs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Vs异质性显著,给EVs的精准监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姚舒怀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液滴数字免疫PCR(ddiPCR)的单囊泡膜蛋白表达谱分析技术,实现了特定EVs亚群的定量检测分析,为EVs亚群检测辅助临床癌症诊断提供了新的策略。该研究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5.1)。

  

  ddiPCR是免疫PCR和液滴数字PCR(ddPCR)的整合。免疫PCR具有免疫测定的高特异性和分子扩增的敏感性的共同优点,ddPCR利用将核酸封装成离散的微滴和泊松统计来实现核酸的绝对定量分析。因此,ddiPCR可以实现目标蛋白的单分子绝对定量分析,这对于检测极低丰度的蛋白标志物用于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乳腺癌队列中的CD9/CD63/CD81、HER2、EpCAM和肝细胞癌队列中的CD9/CD63/CD81、GPC-3、EpCAM的EV蛋白进行同步分析,验证了ddiPCR分析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多亚群EVs计数可以显著区分乳腺癌、肝细胞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此外,在机器学习算法的帮助下,在sEV亚群的最佳组合下,该方法在区分乳腺癌和健康个体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性能。

  总的来说,该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既具有ddPCR的单分子数字定量的优点,又具有ELISA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二是作为单EV水平的蛋白检测通用性平台,不受EVs形态和直径差异的影响,可以覆盖包括sEVs和lEVs在内的所有EVs;三是操作过程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临床应用。

  文章指出,进一步将ddiPCR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后续有望扩展应用于EV蛋白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和肿瘤复发预测等。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3030954

  载酶红细胞囊泡可精确剥夺肿瘤营养物质

  饥饿疗法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一种有前途的策略,用于改变肿瘤微环境(TME)并引起一系列治疗效果。然而,建立一种精确有效地剥夺肿瘤营养的治疗策略仍然极具挑战性。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教授团队合成了一种葡萄糖氧化酶(GOx)和凝血酶(thrombin)结合的红细胞囊泡(EV),并通过循环(Arg-Gly-Asp)(cRGD)肽修饰,命名为EV@RGT,用于精确剥夺肿瘤营养并依次诱导第二近红外区(NIR-II)光热疗法(PTT)和免疫激活。该研究发表在ACS Nano(IF:17.1)。

  

  EV@RGT能够特异性地积聚在肿瘤部位,并在酸性的TME释放酶。GOx和凝血酶的组合在同时耗尽肿瘤葡萄糖并阻断营养供应,导致肿瘤细胞内能量严重不足和反应性氧化物质(ROS)的富集。随后,肿瘤血管中丰富的凝血红细胞在血红蛋白的作用下呈现出显著的局部NIR-II PTT,用于肿瘤根除。

  此外,增强型饥饿疗法产生的大量ROS通过DNA损伤诱导的STING/NF-κB途径将驻留的巨噬细胞极化为抗肿瘤的M1表型,最终有助于肿瘤的消除。因此,工程化的EV@RGT基于精确的营养剥夺、连续NIR-II PTT和免疫激活效应展示了强大的抗肿瘤效能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酶增强饥饿疗法的有效抗肿瘤策略。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0345

  PD-L1膜蛋白阳性EVs快速高效检测新平台—EV-ANCHOR

  在癌症领域,一种名为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膜蛋白阳性EVs的亚群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囊泡被认为在临床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监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对于在各种癌症中快速、高效地分离和分析血浆中的PD-L1 EVs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王文教授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适配体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和胆固醇触发信号放大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EV-ANCHOR,可用于分离和检测PD-L1 EVs。该研究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5.1)。

  

  EV-ANCHOR采用了一种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其中包括寡核苷酸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和胆固醇触发的信号放大。EV-ANCHOR首先通过特异的适配体快速锚定PD-L1 EVs,并在不使用超速离心的情况下将其分离。然后,利用胆固醇锚定EVs脂质双层的特性,EV-ANCHOR触发了大量链寡核苷酸在EVs表面锚定,激活了一种限制内切酶(Nt.BstNBI)的单链切割活性,从而产生了放大的荧光信号。

  EV-ANCHOR实现了对PD-L1 EVs这一亚群的快速高效分离和分析。不仅能够检测低至2.5×105particles/μL的PD-L1 EVs,而且其检测限达到了9.40×104particles/μL,为高灵敏度的癌症诊断提供了可能。

  在癌症的临床队列中,EV-ANCHOR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效能,可以通过量化循环PD-L1 EVs,快速而准确地区分癌症患者和健康捐赠者。该技术还被证明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监测效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组提供了一种工具,有助于实时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EV-ANCHOR技术的引入为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监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其高效的分离和灵敏的检测能力为早期癌症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免疫治疗领域也具备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这一创新性技术为癌症研究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医学领域的进步贡献着重要的一环。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3015425

  肠道益生菌Am源性胞外囊泡促进胎盘形成并减轻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PE)是一种多系统疾病,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目前,除了早期分娩外,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阻止PE的进展。肠道菌群失调与PE的发展有关,已有报道指出,PE患者的肠道益生菌Am丰度低于血压正常的孕妇。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莉萍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Am来源的细胞外囊泡(AmEVs)从胃肠道转移到胎盘,可促进胎盘形成并减轻先兆子痫症状。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IF:16.0)。

  

  该研究通过构建PE小鼠模型进行探究。观察到PE小鼠模型中Am的丰度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给予Am能够显著减轻PE小鼠的收缩压,促进胎儿生长,并改善胎盘病理。此外,AmEVs从胃肠道传递到胎盘,缓解了PE小鼠的子痫前期症状。

  通过进一步探索,发现上述这些有益效果是通过加强胎盘细胞对螺旋动脉的侵袭以及通过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重塑螺旋动脉而介导的。AmEVs不仅能够纠正PE小鼠的生理异常,还通过促进特定信号通路的激活,为胎儿和胎盘的正常发育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m在治疗PE中的潜在益处,还强调了宿主-微生物之间重要的相互作用。

  总之,通过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Am及其细胞外囊泡AmEVs可能成为治疗PE的潜在策略,为未来开发更为创新的妊娠并发症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ev2.12328

  富含miRNA的EVs通过MAPK1和FoxO1调节破骨细胞功能

  来源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混合前列腺癌症细胞的EVs通过转移miR-92a-1-5p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是否可以将miR-92a-1-5p人工转载到EVs,发挥其巨大的治疗作用呢?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郝晓柯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富含miR-92a-1-5p的前列腺癌EVs通过MAPK1和FoxO1介导破骨细胞分化,或有利于将来成骨性骨疾病的治疗。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1.3)。

  

  该研究通过慢病毒构建了稳定表达miR-92a-1-5p的前列腺癌细胞系(MDA PCa 2b),并通过超速离心分离得到EVs。使用定量PCR检测了细胞和EVs中miR-92a-1-5p的过表达。通过Trap染色、成骨细胞标记物ctsk和trap的mRNA表达、CTSK和TRAP的免疫标记以及体外和体内微CT等实验评估了骨吸收细胞的功能。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了miR-92a-1-5p的靶基因。设计siRNA并通过瞬时表达来确定下游基因对骨吸收细胞分化的作用。

  通过定量PCR确认了miRNA-92a-5p稳定过表达的细胞与EVs富集这一微小RNA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miR-92a-1-5p富集的EVs通过降低MAPK1和FoxO1的表达,在体外促进骨吸收细胞的分化,伴随着TRAP染色和骨吸收功能基因mRNA表达的增加。靶向MAPK1或FoxO1的siRNA导致了类似的增强骨吸收细胞功能。在体内,通过静脉注射给予miR-92a-1-5p富集的EVs促进了骨溶解,与骨髓中MAPK1和FoxO1的表达降低相关。

  总之,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富含miR-92a-1-5p的PCa-EVs亚群系统的构建。我们进一步阐明其在骨溶解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人员表示,富含miR-92a-1-5p的PCa-EVs通过MAPK1和FoxO1介导破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有利于未来成骨细胞性骨病的治疗。

  文章链接:

  https://jecc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6-023-02685-2#citeas

  基于单囊泡检测方法实现循环中胎盘来源胞外囊泡的定量分析

  由胎盘释放的纳米大小的脂双层界定的胎盘细胞外囊泡(pev)被认为是参与孕妇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介质。pev的数量和含量在先兆子痫中显著改变,并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灵敏度低的限制,不同妊娠状态下母体循环中PEVs的分布模式尚不清楚。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ev的分布模式,而且确定了pev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潜力。该研究发表在Clinica Chimica Acta(IF:5.0)。

  

  该研究纳入了561名不同妊娠状态下的孕妇,以及部分未妊娠的女性和健康男性,基于单囊泡分析平台和经典的胎盘特异性标志物—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探究了不同生理及病理妊娠状态下的孕妇循环中PEVs的变化规律,生理因素包括孕妇的年龄、孕周和妊娠次数,以及常见的妊娠性疾病,如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早产等患者群体。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孕龄的增加,孕妇体内PEVs的浓度增加,而在妊娠晚期,PEVs的比例下降至约10%。让人意外的是PLAP+EVs也存在于非孕妇女和正常男性的血浆中,约占5%。pev比值的变化能反映妊娠状况,对重度子痫前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7811)。

  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妊娠状态下母体循环中PEVs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并证实了PEVs的临床应用潜力,PEVs有望成为妊娠性疾病潜在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为妊娠并发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898122014231

  基于循环细菌胞外囊泡的肠屏障功能评估新策略

  肠道菌群稳态与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这提示着其可能可以远程对宿主肠外器官和组织的生理、 病理过程的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晰。细菌胞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EVs)是由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囊泡状纳米颗粒,目前被认为是细菌与宿主进行跨物种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提示着肠道BEVs可能以进入人体循环的方式对人体肠外器官组织生理病理变化产生调控作用。由于BEVs检测技术的限制,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的一项工作成功搭建及优化高灵敏纳米流式循环BEVs检测平台,并发现人体循环中的BEVs含量与肠屏障功能密切相关,该成果已被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IF:16.0)接收。

  

  在该研究中,通过对不同细菌菌株和哺乳动物细胞来源EVs的量化分析,证实LPS和LTA可以分别作为革兰阴性菌或者革兰阳性菌来源BEVs的标志物。且通过联合纳米流式平台,可以实现生物样本中革兰阴性菌或者革兰阳性菌来源BEVs的高效、灵敏定量分析。

  此外,该研究发现循环中的BEVs主要来自肠道细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循环中的BEVs数量会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而在对临床不同肠道疾病(结肠炎、结直肠癌等)患者血清进行分析时发现,该类患者循环BEVs水平显著升高,循环LPS+和LTA+ EVs 对结肠炎的诊断AUC分别为0.79和0.88,联合诊断AUC可以达到0.9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以上两种EVs的诊断AUC分别为0.85和0.75,联合诊断AUC为0.88,且与肿瘤分期相关。

  该研究工作阐明循环BEVs主要来源于肠道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并揭示了循环BEVs有望作为肠屏障功能损伤相关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了解循环BEV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考虑到BEVs在宿主细胞膜上的转运倾向,它比其他细菌分子更容易引起病理变化,对循环BEVs的进一步探索可能会揭示微生物相关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该方法有望作为未来研究各种细菌BEVs特性的平台。

  膜蛋白双阳性细胞外囊泡的分离富集及其后续生物学研究

  EVs是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直径为30-2000 nm的磷脂双层囊泡,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对特定的蛋白阳性EV亚群进行分类和分析意义显著。

  现有的EVs分离技术,包括超速离心、超滤和尺寸排阻(SEC)等,都是基于EVs的尺寸和密度等物理性质,特异性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Vs生物学功能的探索。基于抗体和适配体修饰的磁珠或新材料可以提供反应界面,可以实现特异蛋白阳性EVs亚群的分离。然而基于单一阳性参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可溶性游离蛋白、脂蛋白和EVs碎片的影响。因此,实现EV特异亚群的多参数分离和富集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邻位连接(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PLA)的膜蛋白双阳性EVs分离富集新技术,并在下游EVs生物学功能探索、标志物筛选和癌症诊断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

  

  研究发现,该方法的捕获效率可达到约83.87%,每个磁珠平均可提供约1425个EVs捕获位点,有利于膜蛋白双阳行EVs亚群的大规模分离富集。此外,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溶性蛋白的干扰,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为进一步探究膜蛋白双阳性EVs亚群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分离富集的特异EVs亚群可进一步被用于细胞摄取研究、高通量小RNA测序和乳腺癌诊断。总的来说,膜蛋白双阳性细胞外囊泡的分离富集技术为特定EVs亚群的分离富集及后续促进EVs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hm.202303430

  CSEV微生物囊泡工作组关于细菌源性囊泡的立场性文章

  细菌源性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EVs)是由细菌释放的纳米级双层脂质囊泡,直径通常在20到400nm之间。BEVs作为来自细菌的物质,含有丰富的菌源性成分,如脂质、蛋白质、DNA、RNA和代谢酶。BEVs具有与亲本细菌相似的生物功能,在细菌间的通讯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BEVs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BEVs还参与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携带细菌活性物质,BEVs可能在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介导相互影响,调节免疫反应,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

  鉴于BEVs的来源和分子组成的多样性,BEVs研究面临着重大挑战。目前,高效的BEVs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依然欠缺,在国际上也尚未建立BEVs的标准先例。生产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严重阻碍了BEVs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建立BEVs相关的共识,对当前BEVs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对BEVs分离、表征和功能分析的建议,以促进BEVs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和转化。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召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分会(CSEV)微生物囊泡工作组,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撰写了我国首部关于BEVs的立场性文章,发表在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上。

  

  该文章重点阐述了BEVs在临床诊疗中的研究现状,并明确指出了目前基于BEVs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存在的挑战和关键差距。此外,工作组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BEV研究实验再现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考虑。该立场文章将有助于引领和规范BEVs的研究与应用,为BEV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推动了我国微生物囊泡研究的发展。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INMD.20230017

  团体标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

  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hPSC)是指具有在体外无限地自我更新和向三胚层分化潜能的人源干细胞,包括人胚干细胞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PSC作为最年轻的一类干细胞,具有强大促进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功能,是干细胞再生医学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然而,hPSC因具有保持未分化状态与无限增殖的特点,直接移植存在成瘤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携带其亲本干细胞来源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可发挥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同时人干细胞来源的sEVs还具有使用灵活、免疫原性低、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势,已成为引领干细胞治疗研究和应用的新方向。

  临床前研究发现hPSC-sEVs除了具有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功能外,还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在多种年龄相关退行性疾病包括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骨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等方面都展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前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愈来愈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在当今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的社会环境下,安全快速地推进hPSC-sEVs的临床转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国际上并没有hPSC-sEVs标准的先例,hPSC-sEVs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尚缺乏统一标准,严重阻碍了hPSC-sEVs的临床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泱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召集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分会(CSEV)的主要学者,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领衔制定了我国首部关于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的团体标准,发表在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上。

  

  该团体标准明确规定了从hPSC培养到sEVs的分离、纯化、鉴定等的技术要求,重点阐述了hPSC-sEVs关键质量属性,并详细描述了相关检测方法,适用于hPSC-sEVs的生产与检测。本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形成行业基本共识,引领并规范hPSC-sEVs研究与应用,为hPSC-sEVs广泛应用于临床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推动我国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发展。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INMD.20220018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专家简介

  

  郑磊 教授

  郑磊,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广东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生物传感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英循环生物标志物开发与检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兼任国际学术期刊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期刊主编、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CSEV)常务副主委、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检验科技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任职。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一)、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青年创新奖、“英雄杯”中国实验医学杰出青年奖等荣誉,入选2023年全球年度影响力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前沿报道往期推荐

  第131期:

  第130期:

  第129期:

  第128期:

  第127期:

  第126期:

  第125期:

  第124期:

  第123期:

  第122期:

  第121期:

  第120期:

  第119期:

  第118期:

  第117期:

  第116期:

  第115期:

  第114期:

  第113期:

  第112期:

  第111期:

  第110期:

  第109期:

  第107期:

  第106期:

  第105期:

  第104期:

  第103期:

  第102期:

  第101期:

  第100期:

  第99期:

  第98期:

  第97期:

  第96期:

  第95期:

  第94期:

  第93期:

  第92期:

  第91期: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第90期:

  第89期:

  第88期:

  第87期:

  编辑:唐强虎 审校:方琪

郑磊教授:基于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技术及治疗方法研究前沿

郑磊教授:基于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技术及治疗方法研究前沿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uuaaf.com/post/411.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